【
仪表网 产业报道】随着《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发布,以及我国首个城市双碳模拟器上线,关于环境监测的
话题讨论度又有所上升。
5月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还是透露了很多消息的,先来回顾一下:
1、国家直接组织开展监测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环境监测点位达1.1万余个。
2、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水里有监测船,地面有走航车。
3、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建立“谁考核、谁监测”的全新运行机制和“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
4、碳监测评估试点全面完成了第一阶段试点任务,5个试点行业共建成93台在线监测设备;建成63个高精度、95个中精度城市监测站点,将抓紧启动第二阶段试点。
5、下一步将深化碳监测、水生态监测、新污染物监测、智慧监测“四项试点”,做好空气、地表水和海洋、地下水和土壤、生态、噪声“五大监测”。
6、生态环境部将出台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
7、年底前,将建成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
8、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基本上,环境监测重点关注的话题都有涉及了,本文着重梳理一下目前环境监测的几个要点。一是除了传统监测点之外,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碳监测和新污染物监测;二是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三是环境监测与“科技与狠活”深度接壤的路径。
1、碳监测和新污染物监测
“双碳”目标提出后,碳监测的概念就甚嚣尘上。与简单的二氧化碳监测不同,对监测精度的要求也更高,所以才需要从
传感器、碳监测设备、碳监测点位等方面着手进行构建和升级,并且全面依托环境监测卫星、碳卫星获取数据。组网、核算、定标尺,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深入。
新污染物,这两年被极度重视的一种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污染物,危害性大,管控难度大,且相关的监测和管理体系不完善。要摸底,要治理,新污染物监测工作首当其冲要做好。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环境筛查性监测,普查和特查兼顾,相关技术也在快速成熟中。
如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基于轨道阱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等高分辨质谱技术,开发了基于环境管理需求的高通量靶向非靶向筛查准定量技术。安捷伦,利用积累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经验快速高效响应了新污染物检测需求。
2、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
“零容忍”、“绝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些生态环境部强调又强调的关键词已经耳熟能详。相关部门对此的态度一直很明朗,以前抓企业,现在企业和第三方一起抓,无论多“专业”的造假手段,都在越来越精细化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的执法中无所遁形。今年,多地大力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行为,再次敲响了警钟。
3、环境监测需要更多黑科技
随着AI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卫星遥感技术等的突破,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等产品的落地,环境监测与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接壤,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安徽,实现自动监测站电子围栏智慧监管全覆盖,高光谱观测卫星投入使用,铜川碳监测试点积极探索14CO2高空无人机采样新技术,甘肃,激光雷达组网助力大气环境监测......科技与狠活,不妨多来点。(更多资讯敬请关注话题:#环境监测,多的是你想不到的黑科技#)
新时代,新篇章,环境监测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