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15日在云南昆明闭幕。多家外媒在报道中指出,此次会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蓝图,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呵护自然人人有责,
仪器仪表也在助力保护。
首先,我国建设了多个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扩大和提高了监测站的数量和监测覆盖面,利用监测仪器,了解野生动物的实时动态,保护力度明显增强。此外,利用影像数据处理技术,配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保护管理措施等奠定良好基础。
再者,利用
传感器,可以实时显示植物细胞中生长素的空间分布,并可快速检测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其开展调查、观测和保护工作,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掌握动态变化趋势,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科技不仅能实现传统生态监测手段的数字化,更能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预测等方面实现智能融合,让数据会“说话”、会“思考”、会“预判”。科技进步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守护自然,并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手段不断升级迭代,数字技术将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
随着最近人工智能设备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防止野生动物灭绝。一家美国技术公司推出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系统,以促进反偷猎。这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使用摄像头来监测打算猎杀动物的偷猎者,然后实时向公园护林员发出警报。
这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非法猎杀动物。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使用视觉处理器和神经网络算法来检测物体并对摄像头内的图像进行分类。据投资这项技术的公司称,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有助于减少非洲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偷猎行为。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在安装后的15个月内已经检测到了20多个不同的偷猎团伙。
以网络联接、云和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介入,为传统的自然保护行业带来新动力。通信网络铺就的信息高速公路,能把野外采集到的物种活动、生态环境变化等信息及时回传;而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加持,能大大提升野外监测数据的处理效率,为科研和保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开展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保护工作者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包括野生动物的活动和分布、物种群落变化、栖息地变化、人为干扰因素等,进而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评估保护成效。
声学监测具有不受光线影响、对生物无干扰、24小时全天候、数据量小等优势,适合长时间、大范围、实时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目前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热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