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仪器仪表学会 关于学会| 加入学会 | 联系我们
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会新闻学会新闻
学会新闻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辽宁丹东发展动力强劲

中国工业报 2014-06-08


 
  作为国内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地代表之一的辽宁丹东,正处于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处于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发展大型主导企业牵动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网络化的产业集群,对于巩固丹东产业优势、提升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内生发展动力强劲
  
  丹东工业历史悠久,工业经济技术基础雄厚,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金属矿开采及冶炼压延加工、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制造等六大产业为主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23户,形成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精密装备、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硼铁硼镁资源深加工等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集群。丹东的化纤、大客车、中客车、轻型车桥、拖内配件、商品锻件、丝绸、印染布、机制纸及纸板、新闻纸、工业射线探伤机、汽车音响、数字调谐器、彩显、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硼砂、硼酸、染料、轮胎、原料药等主要产品,80%面向全国。其中黄海客车、曙光车桥、“丹热”煤气表、“海燕牌”化纤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目前丹东已成为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的左翼先锋,并以率先发展、快速崛起为目标,加快以新区、大孤山经济区为重点的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步伐,全力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正以新鸭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的开发合作为契机,深化改革,着力激活内生动力,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新亮点。
  
  双轮驱动丹东经济发展快速前行
  
  丹东,这块投资热土,正蕴涵着无限的商机。
  
  近来丹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坚持大开放、狠抓大项目、构建大旅游、营造大环境”的发展战略,以港口为依托,以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为先导,面向海洋,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丹东市围绕用5年左右的时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调整中求发展、逆境中求突破,积极应对半岛形势多变带来的不利影响,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去年丹东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丹东市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107.3亿元,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36亿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427亿元,增长13.6%。
  
  丹东市经信委主任曹香安坦言,经济发展稳步前行,大项目的不断推进功不可没。兴隆大家庭、东北亚商贸城等15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基本实现全部开工。丹东市通过采取与县(市)区、经济区签订责任状和项目包保等措施,促进了项目落地。目前中朝新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物流区,丹东港大东港区、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东北亚国际商贸城,三义高端氧化钙,参仙源酒业等年初确定的大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东北东部铁路客货运全面通车。三湾水利枢纽工程落闸蓄水。解决动迁难题,沈丹客专和丹大快速铁路按进度施工,路基、桥涵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新鸭绿江公路大桥实现主塔封顶、主桥合龙。大东港区20万吨级矿石泊位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大宇海洋重工、史密斯菲尔德现代农业、生物基尼龙56纤维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丹东。东港临港物流园区、博恩高新精密产业园、宗裕水上大世界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实际上,去年丹东市工业经济,遇到了巨大压力和困难。该市积极采取市领导包扶重点企业、出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开辟市场,促进了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稳住了工业的基础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丹东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60亿元,增长7%。新增亿元以上企业40户、规模以上企业32户。日林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通过国家级示范平台考核,为186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7.5亿元。
  
  其中重点产业集群主业收入增长22%,新增两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达到3个。博斯亚糖业、黄海新能源汽车基地、五一八船用曲轴等重大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帕斯特谷物二期、本钢丹东不锈钢冷轧板、禾丰成三饲料加工、佰山木制品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实现竣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竣工投产29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7%,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专家评审。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正式启动,3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拥有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丹东市工业经济企稳向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工业用电量增速始终保持全省前列。
  
  今年丹东市工业项目整体建设情况呈现出时间早、数量多的良好局面。尤其是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6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实现开工。
  
  截止到今年4月中旬,丹东全市共有52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现开工和复工,总投资额达220.9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中有26个实现开工建设,开工率为61.9%,投资总额100.9亿元;续建项目中有26个实现复工,项目复工率为76.5%。
  
  今年,丹东市以大规模、调整结构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以优化产业布局为基础,实行“双轮驱动”,以增量扩充带动结构调整,构建全域统筹、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双轮驱动”中一个轮子是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产业,依托丹东港大力推进本钢不锈钢、帕斯特谷物、船舶重工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打造千亿规模港口产业集群;要发挥海洋红港区的潜在优势,大力引进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临港项目,2014年,丹东石化搬迁改造项目要开工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百万吨造纸项目要有实质性突破,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形成以百亿元项目为支撑的临港产业基地雏形,带动丹东市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大孤山经济区开发,围绕大项目,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项目落地。
  
  另一个轮子是要大力发展以旅游、物流为牵动的服务业。丹东市以建设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依托鸭绿江精品旅游带建设,理顺体制,整合资源,提升质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赴朝旅游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取开通两日游、边境登岸游、登岛游等新项目,统筹开展四季旅游活动,重点开发冬季冰雪和温泉游项目,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加快休闲、娱乐、疗养、养老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升质量。同时,丹东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发展工业地产、仓储物流等综合性服务业;围绕城市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商务服务等高端性服务业;围绕丹东港,重点打造现代物流服务平台,推动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大跨越。
  
  丹东市市委书记戴玉林表示,“丹东在发展理念上,要坚定不移地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不做‘虚功’、不注‘水分’,把追求高增长转变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手段上,要坚定不移地以改革推动发展。不做花样翻新,不搞别出心裁,沉下身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老问题,切实用改革的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创新集约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辽宁丹东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丹东制造”向“丹东创造”、“丹东服务”转型。
  
  进入“十二五”以来,丹东在积极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沿江沿海“港区、城区、园区”一体化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丹东港疏港高速公路开工建设,20万吨级矿石泊位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依托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大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拉动,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产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集聚和新隆起,自主增长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改善,全市经济开始由投资驱动向内生发展转变。
  
  2013年,丹东市结合本地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引领,丹东市确定了该市的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新思路――实现“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整体发展”的绿色发展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鼓励先行先试;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发展动力。全方位扩大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投资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参与丹东建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产业集群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丹东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园区为依托,丹东市已经形成10 4重点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丹东已经拥有了以港口为依托的丹东港区、大孤山精细化工、东港再生资源产业集群;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涡轮增压器、钟表珠宝、包装印刷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技术为引导的防护纺织制品、纳米印刷、软件、视光产业集群;以资源优势为支撑的宽甸非金属新型材料、凤城高端紧固件产业集群。
  
  14个产业集群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聚集企业1100多户,形成了600多亿元产值。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防护纺织制品等三个产业集群已达到百亿元规模。其中:
  
  防护纺织制品产业集群:主要由恒星集团主导建设丹东防护纺织制品产业基地,目前已确定集群核心产业园区,新组建的安泰尔公司已进驻园区并启动部分生产,已与加拿大BL及丹东新龙泰达成合作协议,BL已安装调试设备。下一步还将吸引法国迪卡侬、中国探路者等品牌合作。正在与总装备部研究所合作开展生物基尼龙纤维项目。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集群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核心区。目前重新规划了企业自建区用地,洽谈日本NEC等重点项目并实现部分签约,其中签约入驻了北京牛牛、上海哈娜等重点项目,部分已开工建设。洽谈确定由纳诺科技韩国合作方建设国际工业园。今年加快仪器仪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先后与中国工程院等合作建立了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东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集群以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为核心区,园区“五通一平”土地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铺设主干路网30公里,220kV港城一次变和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今年以来,通过“圈区管理”初步验收,有5个新项目开工。同时与重庆中钢集团、辽宁中泽等企业单位进行洽谈。宝华集团已与大连环嘉公司初步签订共同建设回收体系的意向协议。
  
  丹东纳米印刷产业集群:利用中科院绿色纳米材料制版技术与丹东金丸集团设备制造技术,合作建设绿色纳米材料制版成套设备及耗材产业基地。今年以来,完成了样机软硬件升级,继续推进中试车间建设,进行扩大生产用地准备,并与风险投资商进行了融资洽谈。正在计划与中科院化学所成立一家以研发、生产纳米新材料为主的新公司,以育成中心为依托建立“纳米数字印刷技术中试基地”。
  
  丹东港区产业集群:借助丹东港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帕斯特谷物、丹东船舶重工等企业为龙头骨干,重点发展农业综合加工、船舶重工等临港产业。目前,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其中,帕斯特大豆加工二期工程已竣工,大豆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三期工程已开始土建施工,设备已订购,预计明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形成350万吨大豆加工能力。新东北谷物公司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已开始施工建设;12万吨麦芽加工项目现已筹备建设和设备采购;果糖、饲料加工项目已开始设计和土地平整。百万头生态猪养殖基地项目,已开始从美国及国内招聘专家及高层次技术人员组建团队,编写方案,初步选址凤城及佳木斯,并组织赴美国考察。生物制品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二是继续推进船舶重工项目建设与合作。中韩合资丹东大宇海洋重工项目,目前与韩国大宇合资的公司已成立,韩方资金已到位,项目已开工建设。
  
  钟表珠宝产业集群:今年以来,已制定了钟表珠宝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正在开展珠宝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已确定选址建设工业园区,正在进行招拍挂和调整土地性质等。与天津金鸡、天津中海表业、烟台北极星等企业进行了合作洽谈。与台湾、香港的钟表制造商和经销商保持沟通联系,台湾翡仕表业将是钟表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它将吸引台、港及瑞士等一批钟表零部件及原材料企业入驻,形成完善的现代钟表珠宝产业链。
  
  戴玉林表示:“丹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全市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点,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改造传统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选择一批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群。”
  
  戴玉林进一步表示,锁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坚持增进人民福祉的主目标,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总基调,抓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力争实现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合理增长,努力开拓丹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广阔的前景。”
  
  依托临港产业 激活东北亚开放区经济活力
  
  辽宁省丹东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全力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东北东部新的出海口、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优越的地理条件,带给丹东市率先发展的条件。他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异地建设,争取国家给予海关监管、土地征用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打造丹东沿边开放新平台。以改革推进开发开放,就是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努力,让沿海沿边的潜在优势释放出牵动发展的巨大活力,实现开发促进开放、开放带动开发的良好局面。要加快沿边开放,建设面向半岛开放的“桥头堡”。
  
  目前,丹东市以港口为核心,以沿江沿海一线为重点,全力推进开发开放,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丹东港大东港区20万吨级矿石泊位进入设备安装阶段,2013年11月8日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丹东实现了拥有亿吨大港的历史性跨越。海洋红港区防波堤、陆域堆场等基础设施全面施工,依法征海用海有序推进。中朝新鸭绿江公路大桥顺利合龙,口岸区主体工程进展顺利。东北东部“12 2”区域合作更加扎实,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初步形成。第二届中朝经贸文化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丹东对朝经贸优势地位更加凸显。
  
  丹东市预计2013年外贸出口总额实现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0%。大孤山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大项目引进取得重大进展,北黄海开发迈出新步伐;边境经济合作区异地建设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原则同意,即将取得实质性突破;丹东新区正在走向繁荣,城市交通、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日趋完善,金融大厦荣获鲁班奖,丹东新区对广大市民的吸引力正在升温;翡翠湾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佳兆业等项目落地开工,丹东沿江沿海一线开发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园区在改善丹东市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产业园区是丹东市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现在园区经济效应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成功案例表明,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园区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产业集群最终方向,形成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丹东市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的指导下,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当前发展产业集群的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在丹东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丹东市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各地的进程中,都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当作政府推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当前,国内理论界已形成普遍的认识,认为园区是形成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
  
  产业园区是政府划出一块丹东市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这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
  
  要使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有效发挥,除了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创新的“产业空气”浓厚;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丹东市区域文化。而产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如政府对于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就考虑到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等。
  
  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丹东市委市政府通过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
  
  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是2006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之一,位于鸭绿江与黄海汇合处,规划面积117.96平方公里,其中39平方公里的起步区绝大部分土地为滩涂、苇田、盐碱地。辖区共有2个乡镇,1个办事处,16个村,3个社区,辖区常驻人口60424人。园区管委会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合属办公。
  
  多年来,园区以建设丹东新区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目前,园区已有26平方公里达到市民入驻和项目开工条件,累计开工入驻项目420个,总投资682亿元。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园区还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累计完成城镇实名制就业人数近9000人,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丹东新区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背靠安民山,面临鸭绿江,远眺朝鲜新义州市,规划人口40万,是丹东新的行政、口岸及文化体育中心。经过5年多开发建设,新区路网、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十分完备;市民服务中心、新区体育中心、西湖城农贸大市场、省级重点高中――二中、新区鹰桥国际学校、职业中专、机电学院、英雄广场、市民公园、国门湾公园、灯塔山公园、国门湾科技五金城等城市功能项目和生活配套项目以及30余家房地产开发的楼盘已经或部分投入使用;家居广场、大型超市竣工在即。如今已建成具备10万人生活居住承载能力的现代化新城。
  
  2012年底,市委召开十一届五次全会,对新区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把新区建设成为生活便利、居住舒适、产业高端、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区域。按照这一要求,临港产业园区管委会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由大规模城市建设向完善城市配套与管理过渡,快速推进新区繁荣。
  
  今年,新区完成包括新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区在内的千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17个,亿元以上项目8个,已开工项目按工程计划竣工率、建设项目复工率均达100%。
  
  今年,园区整合了港口工业园、装备制造园、仪器仪表园、高新技术产业区、江湾工业区、手表园等多个专业化园区,形成了临港经济、不锈钢、汽车及零部件、能源装备、循环经济、仪器仪表、钟表、视光、软件等九大产业集群,拓展了园区的发展空间,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扩张能力更强,有效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企业关联度,科研与生产结合度,实现了支柱产业多元化和集群化目标,促进临港产业园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未来临港产业园区将着力加快开放性市民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种赛事和展洽活动,努力打造活力文化中心;给予创业、户籍、教育等方面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人来新区投资兴业;搞好黄海大道全程亮化,大力发展新区“夜经济”,开夜市、增菜市,开放特色街区,推动餐饮娱乐、商贸购物和博览会展等服务业快速崛起。配合相关部门加密公交,增开线路,补贴运行,方便市民出行和游人观光;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党政机关搬迁做好服务,加速打造行政中心。
  
  随着“一桥一岛”建设的快速推进,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必将成为东北亚最具经济活力的开放区域。到2017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350亿元,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区城市功能体系及更趋合理的产业结构。

213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