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表网 行业聚焦点】日前,“生物颗粒离子阱质谱装置”顺利通过验收,该装置成功实现了颗粒物的质谱分析,为发展和提高囚禁质谱技术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是由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
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对“生物颗粒离子阱质谱装置”进行检定,参与验收的专家一致同意该项目达到既定研制目标,完成研制任务,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在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和细胞在内的生物颗粒,在物质循环、生物进化和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测量这些起源各异、个体微小的生物粒子的质量及其在特定群体中的分布和变异情况,对于了解其生物结构和特性非常有帮助。目前,可以采取类似分子质谱的方法,通过精确测定某一个生物颗粒的质量,推断其生物属性。然而,生物颗粒的质量远远超出现代质谱仪的测量范围,使用质谱技术测量病毒、细菌、细胞等生物颗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次进行的“生物颗粒离子阱质谱装置”研制项目,针对目前商用质谱仪器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质谱理论、仪器构建及新方法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性研究。科研人员首先研究了非线性离子阱质谱理论,为高性能质谱仪器研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破解商用质谱仪无法测量完整颗粒质量的难题,科研人员还研制了离子阱颗粒质谱装置。此外,通用、免标记纳米颗粒在生物组织中的质谱成像及定量新方法也在该研究中成功建立。
该项目成果“生物颗粒离子阱质谱装置”,将质谱测定的质量范围从小于106的分子拓展至约1013的颗粒物,成功实现了颗粒物的质谱分析。利用该装置,科研人员发展了对颗粒物的比表面积、尺寸分布及表面吸附量等进行多参数表征的质谱测定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细胞质量的测定、颗粒吸附量“称量”、色谱填料综合表征等。同时,研究团队还通过相关质谱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非线性离子阱的离子运动特性和稳定区,为发展和提高囚禁质谱技术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