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表网 仪表下游】冬春季节,京津冀时常出现雾霾天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认为,解决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的源头在于彻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能源向清洁化转型,而大力发展天然气是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
为此,应尽快制定京津冀天然气协同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创建京津冀一体化、共建共治共享、协同发展的现代天然气供给和消费体系。
推进京津冀能源向清洁化转型
记者:为什么天然气区域协同发展是解决京津冀严重雾霾问题的有效途径?
郭焦锋:工业和供暖等大量使用煤炭是造成京津冀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差的主要原因,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源头在于要彻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京津冀能源向清洁化转型。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难以解决以及储能、电动车等因利用成本较高而难以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最现实、最可行、能为大众接受且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清洁能源,非天然气莫属。
国际经验表明,在新能源技术的经济性获大幅提高之前,大力推进天然气区域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升级能源系统、解决严重雾霾问题的有效途径。
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除可通过集中处理而降低污染物及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发电用煤约2亿吨外,供暖、工业锅炉和窑炉等用煤每年达1.4亿吨,这些以分散使用为主、缺乏有效环保措施的煤炭,通过燃烧,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散煤全部用天然气替代,天然气需求量将增加750亿立方米/年,与等热值煤炭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2亿吨、二氧化硫约360万吨和烟尘约130万吨。另一方面,2020年、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分别达到3600亿立方米和6000亿立方米,为京津冀天然气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记者:京津冀区域天然气协同发展,应该确定怎样的战略目标?
郭焦锋:我们测算,到2020年,京津冀区域天然气消费量达5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13%)左右,干线管道总长度约5000千米,输气能力为750亿立方米/年,LNG接收站接收规模约1100万吨/年,地下储气设施工作气量为55亿立方米/年,基本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共建共治共享、协同发展的现代天然气供给和消费体系。
如何构建京津冀天然气市场体系
记者:目前,京津冀区域天然气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郭焦锋:目前京津冀天然气发展滞后,既不适应中国能源革命的趋势,也不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体系不完善,局部性垄断问题依然存在,公开、透明、规范、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其次,管网系统不联通。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销售业务捆绑,第三方公平准入缺失。企业间天然气管网互不联通,一些已建成的管网设施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储气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京津冀季节调峰主要依靠天津大港储气库群和华北地下储气库群,截至2015年,上述两处储气库群总调峰能力约27亿立方米/年,无法满足京津冀冬季高峰时期的调峰需求。
第三,政府管理体系不科学。目前的政府职能、技术手段和标准等方面难以有效管理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的复杂局面;天然气储备与应急体系不完善,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记者:如何构建京津冀天然气市场体系?
郭焦锋:首先,推进京津冀天然气交易平台建设。研究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市场,建立相对独立、统一开放的天然气市场交易平台和调度平台,逐步融合形成京津冀统一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形成由不同地区价格构成的京津冀天然气价格体系和天然气市场流通格局。
其次,建立天然气市场化价格机制。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原则,放开城市门站价、气源价和终端销售价,由市场竞争决定。尽快修订天然气计量计价方式,由流量或质量计量计价改为能量计量计价。
记者:管网不联通的问题如何解决?
郭焦锋:第一,分步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分支管道、省内管道、城镇配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运输服务与销售业务完全分离,强制推行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产权独立、第三方公平接入和无歧视开放,尽快制定包括公布管输流量、剩余管输能力等信息公开机制以及京津冀省内管道、城镇配气管网运输价格和定价成本监审管理办法,并严格监管。
第二,完善城镇燃气特许经营权政策,放开大用户“直供直销”。调整和压缩省内天然气管道、城镇燃气配气管网等中间环节,减少供气层级,有效降低输配费用。
记者:未来应如何构建京津冀天然气协同监管体制?
郭焦锋:针对京津冀天然气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能源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框架下,建立健全三地能源环境协同发展的规划统筹和协商决策平台。
同时,加强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强化天然气战略和政策研究,准确把握天然气发展方向,制定未来一二十年京津冀天然气发展战略并定期更新发布。研究制定跨行政区域统筹协调的天然气协同发展战略和办法。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发挥规划引导和约束作用,逐步实现京津冀三地天然气规划同图、建设同步。